
量产交付配资头条网,首发 20 分钟内,首批全款订单全部售罄!
拿下这个战绩的是加速进化最新发布的入门级具身开发平台 Booster K1,限时 2.99 万元起售。
凭什么?就凭它皮实耐用、轻量便携,能二次开发、能智能操控,达到全场景覆盖,还公开保证双 11 全款订单 12 月底未交付 3 倍赔付——关注具身智能的朋友们一定知道这里面的门道有多深。
因为在这个领域,能交付、能跑在真实场景、具备基本稳定性的产品,依然稀缺。

相比市场上的同类竞品,Booster K1 强调的不只是展示能力,更是一条"被使用"的完整路径。
截至今天,Booster K1 和 Booster T1 系列产品已覆盖全球 200 多家客户、70 多家研究机构,累计交付超 700 台,超过一半订单来自海外。
它已经完成多轮量产交付,配套完善的工具链,能够支撑复杂场景的开发工作。
更重要的是,它在国际顶级机器人赛事中经过系统性验证,性能表现具备长期可靠性。
出品它的具身智能公司加速进化,正以"平台 + 开源工具 + 生态"的组合,瞄准开发者、竞赛、教育市场,试图打开一条市场路线:
让人形机器人,像个人电脑一样走进千家万户。专注打造具身开发平台,打造开发、商业开放生态,做具身时代的苹果公司。

产品工程主导逻辑:稳定性、标准化与开发工具链完整
Booster K1 的基础配置在当前行业内极具辨识度:
全系标配 22 个自由度、机身高度约 95 厘米、重量 19.5 公斤,兼具便携性与物理稳定性。
它通过了 30 小时连续 500N 撞击测试,并在多场真实应用中完成超过 100 小时的不间断运行验证。直白来说,它的能力是面向真实开发场景的实战测试结果。
面向不同群体,Booster K1 共推出了极客版、教育版和专业版三种配置版本(如图所示)。

三种版本均支持二次开发,支持控制算法接入、传感模块调试、仿真与实机联调等全流程开发能力,具有完备的开放架构。
为了让更多开发者加入具身开发的浪潮,加速进化予以了相当充足的支持。
首先,Booster K1 硬件本体开放,运动控制、感知模块均可深度介入;其次,其软件工具链完整,加速进化为其配套开源的 Booster Gym 强化学习框架和 Booster K1 RoboCup 3v3 Demo 战术代码,打通了从仿真训练到实机部署的全过程;更设有可视化开发工具,支持 ROS 和 Python 双环境,显著降低开发门槛。
除了开放底层硬件与工具链,加速进化也在上层应用上提供了开发范式的起点。
具体来看,Booster K1 目前已标配多个 Agent 应用:示教 Agent、对话 Agent、舞蹈 Agent、足球 Agent 等,分别对应动作学习、语音交互、多台机器人协同演出、足球赛事等典型场景。
用户既可直接使用这几个 Agents,也支持用户通过平台自定义开发,基于其控制系统设计步态算法、视觉识别策略、多人战术模型,进行完整智能体 Agent 的搭建与部署,最终形成具身机器人的应用层接口。
为了降低应用开发门槛,加速进化还发布了启航计划,免费开放一站式开发工具、具身开发视频课程,同时升级开源的 Booster Gym、Booster RoboCup Demo,还启动了 Agent 开发团队种子投资计划,鼓励开发者探索更多具身 Agent 的开发。
多家用户反馈,加速进化机器人是目前市面上"开发最流畅、运行最稳定"的平台产品之一,适用于高频调用、高负载训练与教育等部署场景。
"我们之前购买了 6~7 个品牌的机器人,大概有 20 多台,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加速进化的机器人可靠性是最强的",北京硅基公园科技有限公司 CEO 王洪全说。
非消费品模式的生态闭环
近两年间,特斯拉、Figure 引爆人形机器人赛道,宇树等打响国民知名度,具身智能正在成为 AI 时代最具想象力的方向之一。
加速进化表示,在公司规划中,Booster K1 不仅是产品,更是其"教、学、练、赛、用"闭环生态的核心载体。

大会现场,加速进化还发布了"百城万校"计划——在未来 3 年,加速进化将会和 1000+ 高校、2000+ 职业学校、7000+ 中小学进行课程合作,推动机器人教育在中国和全球的全面普及。
在赛事解决方案方面,凭借在机器人足球赛事领域积累的成熟技术与运营经验,加速进化搭建了全链条赛事生态支撑体系,涵盖赛事执行运营、软硬件技术支撑、赛事品牌共建与商业化变现等核心模块。
人们喜爱观看足球,往往沉浸于其娱乐性质,而忽略了足球其实是一个非常适合作为早期开发、策略迁移、训练对比的实验平台。
RoboCup 机器人世界杯国际联合会副主席周长久表示:
机器人足球赛事是一个最好的、真实的物理测试场景。我们可能最早看到的 AGI 是在足球场上看到的。
机器人足球赛是有非常深远的意义的,很多的先进的技术会在这里面孵化出来。
足球比赛能集中验证多智能体协同、动态决策、环境适应性等具身智能核心能力,同时天然具备群体智能的验证属性——这与机器人未来在家庭、工厂中协作任务的核心能力高度一致。
可以说,足球几乎涵盖了具身智能系统所有核心能力的验证维度。
多机器人协同对抗、高频物理碰撞等高强度竞技场景,对机器人的系统控制精度、结构可靠性与运动稳定性提出了极高要求。
今年 7 月在巴西举办的 2025 RoboCup 机器人世界杯上,清华大学"火神队"使用加速进化 Booster T1 夺得 AdultSize 组冠军,一举打破欧美国家机器人在该项全球顶级赛事人形组长达 28 年的垄断。
而德国 HTWK 队与同样使用 Booster K1 的清华 TH-MOS 队一路过关斩将晋级 KidSize 组决赛,最终前者夺冠、后者获亚军。
包揽 KidSize 组冠亚军的成绩,充分验证了 Booster K1 在复杂赛事环境下的综合性能——其历经连续 30 小时、500N 级别撞击测试的坚固结构与精准运控能力,成为战队取胜的核心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Booster K1 问世仅 4 个月便登上世界冠军领奖台,更凸显了其硬件成熟度与技术竞争力。

今年 8 月引爆互联网讨论的 2025 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来自多个国家的四十余支代表队均选用了加速进化提供的机器人平台参赛。
比赛中使用同一款机器人,意味着比赛的本质实际上是在比"谁能开发出更有效的战术系统",也即在平台统一的前提下进行策略博弈与 AI 训练——加速进化提供了国际型赛事的开发环境。

在技术支撑层面,加速进化提供了专属开发工具与仿真平台,还开源 Booster K1 RoboCup 3v3 Demo:参赛队伍可基于该 Demo 自主扩展战术与算法,快速提升竞技水平,在 RoboCup 等国际顶级赛事中冲刺更高成绩。
需要注意的是,足球只是其中一个典型场景。加速进化的 Booster K1 和 Booster T1 等机器人平台已陆续被用于科研、家务教育、展演等多个应用方向。
所有这些场景均在同一软硬平台架构上完成,体现出良好的可迁移性与通用性,也验证了加速进化平台在跨任务复用中的能力边界。
这条路径的本质是一场向"操作系统"的跃迁,即通过构建统一底座、开放接口、聚集开发者,机器人平台逐渐从封闭设备变成生态协作场域,最终打造一个机器人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动手扩展的开发型操作系统。
为什么要迈向平台化方向?
明白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加速进化创始人程昊再三表示,公司对 Booster K1 的定位并不仅仅是"单款爆品"。
背后逻辑很清晰——计算机是信息时代的最佳载体,人形机器人是 AI 时代的最佳载体。
这个在现实世界中完成任务的物理执行系统,背后就必须有一个像操作系统一样的基础平台:硬件足够稳定、软件工具足够易用、开发者可以持续构建内容,并适配不同场景去使用它。
这是加速进化选择这条路线的根本理由,也是其有望成为"具身时代苹果"的结构性基础。
在过去 50 年两次计算范式的变迁中,微软和苹果分别代表了"平台主导型科技企业"的两条路径。
前者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以软件操作系统统一硬件接口、连接开发者生态;后者则通过 iOS 与 Xcode,以软硬一体的完整体验赋能开发者生态,催生了数百万级应用体,从而构建起完整的消费体验闭环。
这两家公司成功的底层逻辑,是在信息革命初期完成了"平台标准 + 工具分发 + 开发者培育"的三件事,从而形成自我演化、自我扩展的商业系统。
加速进化所选择的具身智能发展路线,与最成功的科技企业的演化路径存在高度相似性:
和微软一样,它通过开放标准化的机器人硬件平台 Booster K1、开放软件接口和工具链(如 Booster Gym、Agent SDK),降低了开发门槛;
和苹果类似,它配套了视觉化的开发工具、预设 Agent 组件、课程内容、示例代码等,从生态工具入手建立开发者体验;
在商业路径上,它未采用"爆品即流量"的消费级打法,而是从教育、赛事、科研三大结构性市场切入,先沉淀真实使用场景与开发人群。
简单来说,不是打造出一款功能完备的终端就算了,更长远的目光着眼于提供一个可生成无限功能的平台结构。

当然,想要从初期验证到成为行业通用操作系统,加速进化的路仍然漫长。
首先,平台构建需要三要素,即稳定底座、明确标准、持续内容。
其次,平台型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产品本身,而在于能否吸引更多外部开发者、是否形成跨场景迁移能力、平台本身的升级是否具备高度兼容性——这类结构将直接影响其未来的商业扩展能力。
Booster K1 的快速交付和多场景验证,表明加速进化不仅构建了产品,还跑通了一套能被使用、能被共创的系统架构。
如果说这条路能走通,真正意义上的"人形操作系统",或许会从这里起步。
一键三连「点赞」「转发」「小心心」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
— 完 —
� � 点亮星标 � �
科技前沿进展每日见配资头条网
汇盈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